炒股配资申请
有app的配资平台 信贷投放是货币真正成为信用货币的根本条件 ——专访中国银行原副行长、《货币大裂变·颠覆认知的信用货币》作者王永利
编者按:有app的配资平台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金融变革浪潮迭起的今天,作为经济活动的核心媒介,货币的演变无疑牵动着每一个国家与个体的命运,因此,准确把握货币的本质与发展规律显得尤为重要。近日,中国银行原副行长,《货币大裂变·颠覆认知的信用货币》(下称《货币大裂变》)一书的作者王永利先生接受了金融投资报的专访,就货币演变的逻辑与未来趋势等话题展开了深度讨论。
由于篇幅所限,本次专访将分为上下两期刊登。本期聚焦货币的本质、信用货币的投放机制以及黄金在现代货币体系中的角色等问题。
采访策划何颖撰稿向纭嬉本报记者吉雪娇
1
货币的载体和表现形态并非货币本身
金融投资报记者:在《货币大裂变》一书中,您首先梳理了货币发展的历史和趋势,您是基于何种原因来进行这项梳理工作的?
王永利:在某种程度上,现今诸多学说对“什么是货币”这一概念已显得颇为模糊,导致货币的定义五花八门,特别是在“信用货币”这一概念上更是存在很多争议。其中包括:信用货币的“信用”究竟是谁的信用?为何信用货币在当今主要表现为国家的主权货币或法定货币?为何在主权货币体系之外,又出现了如比特币、以太币等区块链原生的数字加密币,以及与特定主权货币等值挂钩的稳定币,或是与多种主权货币结构性挂钩的超主权货币,以及目前大家都在探讨的央行数字货币等等,该怎么去看待?
货币概念的多样化涌现,恰恰反映出当前人们在货币认知上的模糊,更需要我们对货币的概念进行清晰地梳理与准确地把握。因此,在这本书里面,我梳理了货币的发展脉络,将货币的发展分为四大阶段:从“自然实物货币”发展到“规制化金属铸币”,进一步发展到“金属本位制纸币”,再发展到不需要与任何具体实物挂钩或者锚定的“纯粹信用货币”。
通过这种梳理,我想告诉大家,你看到的任何实物货币,不管是贝壳或者铸币,不管是中国的青铜铸币还是国外的金银铸币,以及金属本位制下的纸币,它们都只是货币的载体和表现形态,并不是货币本身。货币会出现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载体或表现形态,但货币本身是不会改变的,我们不能把货币的载体和表现形态等同于货币本身。
金融投资报记者:如您所言,货币的载体和表现形态并不等同于货币本身。那么,您认为货币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王永利:我对货币的认知是:货币的本质属性是价值尺度,核心功能是交换媒介,根本保障是最高信用保护,使它成为流动性最强的价值通证或价值权证。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货币并非只是到了信用货币阶段才需要信用保护,实际上,从货币一出生,就需要最强的信用保护。因为从一开始,用什么东西来充当货币,大家其实有很多的选择,但最后哪种东西能够真正沉淀下来成为唯一的货币,它必须具有最高最强的信用保护才行。哪怕是最开始的贝壳币,其实也并非随便捞起来一颗普通的贝壳,就能成为货币,必须有神权、王权的加持,才能成为货币。
在国家主权独立,世界尚未实现一体化治理的情况下,目前最高信用就是国家信用;所以,信用货币也就表现为国家主权货币或法定货币。
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货币其实不需要锚定任何具体实物。所以,随着技术的进步,货币从自然实物,到规制化铸币,再到纸币,其形态不断演变,它的发展方向是朝着脱实向虚,即脱离具体实物,向无形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即使到了信用货币阶段,它的载体和表现形态还在不断优化。你会看到从一开始有形的现金货币(包括纸币和硬币),发展到存款货币,再发展到电子货币,未来还会发展到数字货币,进一步往数字化、无形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货币本身可能就没有具体的样子了,现金最终也必然会像贝壳、铸币一样,彻底退出货币舞台。我们也无需对货币本身进行加密,而是对货币钱包、货币账户或者是地址进行高强度加密,并且用信息化的方式来进行指令传输、支付清算等。货币发展的目标就是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完善风险防控。
金融投资报记者:您认为,对“货币史”的这种回溯,对认识当下货币的发展有怎样的积极作用?
王永利:这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没有弄清楚这些根本问题,特别是将货币的载体和表现形态等同于货币本身时,很多关键问题就会变得模糊不清。只有深入理解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明白究竟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构成真正的货币,也才能理解为什么说金本位制永远无法再回归,黄金无法再充当货币,为什么比特币一类的东西,只能作为数字资产而难以成为真正的流通货币,为什么数字货币只能是主权货币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为什么与多种主权货币结构性挂钩的超主权货币很难落地实施。
值得一提的是,欧元并非超主权货币,仅仅是欧元区成员国共同的区域主权货币。其原因在于,欧元推出以后,其成员国的法定货币随即全部退出流通。欧元并不是与其成员国的主权货币挂钩的货币,因为挂钩意味着它要与挂钩货币同时并存,由不同主体管理相互竞争,这是很难协调的。
总而言之,对货币演变与进化过程的梳理至关重要。通过认真梳理,人们才能对货币的本质有一个准确的认识,才能真正理解货币及其发展方向和逻辑究竟是什么。
2
信贷投放成为信用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
金融投资报记者:您在《货币大裂变》一书中,聚焦信用货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请问:信用货币投放是通过什么机制来影响整体经济运行的?
王永利:在彻底脱离任何具体实物之后,货币的投放和总量把控就需要新的渠道与方式。
在今天,信用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就是货币投放机构的信贷投放,这包括直接发放贷款、提供账户透支、进行票据贴现,以及购买社会主体发行的债券等。总之,就是按照约定的条件,将约定数量的货币借给需要的人,但借款人必须按照条件到期还本付息。这一机制背后的原理,就是引入全社会的主体,共同对其已经拥有或在约定时间内将会拥有的财富的可变现价值进行评估,并据此进行货币投放。
例如,当一个企业或家庭需要货币时,他们可以将自己的财富(资产或物品)作为抵押向货币投放机构申请贷款。然而,资产的价值并不是由借款人说了算,还需要经过货币投放机构的评审。投放机构会根据资产当前的价格、未来期限的长短以及折价风险的大小,再去做风险溢价的折扣,最终决定贷款的金额。这样就把你拥有的真实财富作为支撑,但又缺少的货币投放出来了,从而使得全社会货币总量与可交易财富的价值总额保持相互对应,并随着可交易财富价值的变化而变化。这也使得我们今天的信用货币真正突破了实物货币跟不上价值增长的“短缺魔咒”,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调控性,能够在保证货币充分供应的同时,保持货币币值的基本稳定,进而充分发挥货币的职能作用,更好地促进交换交易和经济社会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看,信贷投放是货币能够真正成为信用货币,在确保货币充分供应的同时,又能控制货币总量不超发的最根本条件。值得注意的是,信贷投放的顺利实现不仅取决于货币投放机构的意愿,更取决于信贷需求方的意愿。因此,在经济下行时期,如果企业或居民不愿意借钱,即使央行有意通过扩大信贷投放来刺激消费和投资,其实际效果也会非常有限。
需要明确的是,在信用货币体系下,现金投放不再是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货币投放可以直接计入收款人的存款账户,直接表现为存款货币。只有当存款人需要现金时,才需要跟存款机构兑换现金。所以,现金和现金支付在货币总量及支付总额中的占比越来越低。
金融投资报记者:在信用货币时代,您觉得影响货币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王永利:在信贷投放成为信用货币投放主体的背景下,信贷资产的质量就成为影响货币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如果对财富价值及其变现能力出现严重高估,并据此进行信贷投放,将导致货币投放机构到期无法按约定足额收回本息,从而造成坏账损失。这意味着损失部分没有真实的财富价值相对应,就表现为货币真实的超发,而货币超发如果不能及时识别并进行有效的清理的话,那么整个货币体系的质量将会越来越差。因此,要确保货币质量,货币管理必须从投放源头——货币供给侧抓起,严格把控信贷投放,建立更为科学严密的信贷投放管理体系,并加强国际协作确保严格执行,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发生。
3
黄金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
金融投资报记者:您如何看待黄金在现代货币体系中的角色和作用?
王永利: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全球范围内,黄金是流通范围最广、存续时间最久的金属货币或者货币本位(金本位),一旦金融市场有风吹草动,大家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增持黄金。人们对黄金作为货币有着根深蒂固的情结,以至于比特币试图创造新的“货币”的时候,它依然在货币层面上比照黄金的原理去做,总量严格限定不能突破。这一点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的基本事实。
为什么黄金最终又退出了货币舞台呢?这是因为黄金的储量是有限的,作为货币的可供应量更是有限的,尤其在黄金越升值,市场越紧张的时候,人们更倾向于将黄金储存起来以保值而非用于流通,这导致黄金作为货币的供应量远远跟不上财富价值增长对货币的需求,最后可能引发严重的通货紧缩,严重阻碍了交换交易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果对金币成色或质量造假,或者超出黄金储备严重超发纸币,又可能严重损害货币信誉,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甚至造成货币体系、社会局势的剧烈动荡与政府更替。因此,黄金不得不退出货币舞台,回归其作为可交易财富的本原。
不过,黄金退出货币舞台,并不代表黄金就没有了价值,它依然是一种贵金属,尤其是在市场有风吹草动的时候,人们还是会觉得黄金的流动性最好,保值性最强,这使得黄金依然保持着很强的储值或保值价值。
金融投资报记者:您如何看待黄金近期的大涨及波动?
王永利:我关注到了今年3月以来黄金市场的上涨和波动。
根据交易条款,克利夫兰克里夫将以每股70加元的价格收购Stelco,包括每股60加元的现金加上每股0.454股普通股,较Stelco 7月12日37.36加元的收盘价溢价87%。
需要强调的是,世界各国的信用货币,需要保持货币总量与可交易财富价值之间的动态平衡,全球可交易财富的价值,理论上可以无限增长,这也就意味着,黄金的供应量永远无法跟上货币总量的增长。因此,长期来看,相对于美元等主要国家货币而言,黄金价格总体上存在上涨空间或趋势,对于拥有一定资产并希望进行理财的实体而言,持有一定比例的黄金作为资产配置的一部分,是一种合理的投资策略。
但作为一种金融属性很强的交易产品,黄金的市场波动是很大的。从纯市场投资的角度来看,需要投资者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准确把握投资时机。如果未能准确判断市场走势,可能会在高位买入而在低位卖出,从而遭受重大损失。因此,参与黄金投资不仅需要充足的时间,还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较强的市场分析能力。
金融投资报记者:你觉得黄金能否成为央行的战略储备?与外汇储备相比,它有何特点?黄金储备是不是越多越好?
王永利:一种物资要作为国家特别是央行的战略储备,它必须具备流动性和安全性很强的特征。如果可能的话,它还应该有一定收益。现在各国央行战略性储备主要就是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储备,再加上国际硬通货,即外汇储备。
贵金属储备,尤其是黄金储备,与外汇储备相比,其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不会生息,而且无论是存放在国内还是国际市场,都需要承担相应的保险和保管成本。此外,如果将存放在国际市场上的贵金属储备运回国内,还需支付高昂的运输费及保险费;而且,一旦运回来之后,它很难直接用于国际支付,仅能作为国内货币储备物。如果黄金储备量过大,在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时,可能很难在短期内找到合适的买家并以合适的价格卖出,反而会造成重大损失。
相比黄金这种贵金属储备物,美元、欧元等外汇储备,如果存放在金融机构或购买国债等,多少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息收入。从流动性来看,外汇储备也更有优势,可以比较便利地用于国际投资贸易的支付清算。从现在的黄金交易量来看,供求双方的规模都较小。以国际市场为例,每年黄金的交易量能够超过1000吨的情况都很少见。按照当前约2400美元每盎司的价格计算,1000吨黄金的总价值大约有7500亿美元的规模。这一规模相较于全球海量的货币交易量来说显得非常少。总体而言,黄金的流动性和盈利性并不强。这也是各国央行在拿黄金做储备的时候,需要非常谨慎地去判断的原因。
基于此,1971年美元放弃与黄金挂钩,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结束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各国央行的黄金储备量并不多,甚至有所减少,主要国家的央行纷纷选择储备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由于美国实行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出于对美元贬值的担忧,各国央行的黄金储备才开始有所增加,特别是在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美西方国家联合冻结俄罗斯3000亿美元官方储备资产之后,再次引发了大家对持有外汇储备安全性的担忧,部分国家减少了外汇储备,增加了黄金储备。但总体而言,在综合考量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等方面后,黄金并不具备比美元等主要货币外汇储备更明显的优势,因此黄金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
王永利
●经济学博士,先后任中国银行副行长、执行董事、SWIFT首任中国大陆董事;乐视控股高级副总裁、乐视金融CEO;中国国际期货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等职。对货币金融,包括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外汇储备管理、人民币国际化、互联网金融、数字币与区块链等有深入的理论研究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货币大裂变》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深入探讨信用货币的产生及其带来的货币深刻裂变与影响的著作。以信用货币的产生及其带来的货币深刻裂变与影响为主线,围绕一国货币金融乃至国际货币金融运行中出现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和分析,对很多似是而非、偏离实际、违反逻辑的理论认识与实务操作予以指正,提出了很多颠覆传统认知和经典说法的新解释、新结论。
本书对读者深入了解货币发展历程、准确把握货币演变规律、明晰货币信贷投放和记账清算带来的深刻变化及相应的管理要求、制定合理的货币监管政策、促进货币金融创新发展等有app的配资平台,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